未来手机的科幻式远眺:人机融合还是人体的延伸
新浪科技| 2017-01-10

  【流媒体网】摘要:近日,青蜜旗下的科幻资讯栏目《科幻内参》发起了一次话题讨论,众多科幻作家、科幻作者及IT互联网人士纷纷做了科幻式的远眺,不少科幻作家和专家认为未来手机将是无形的,功能上未来的手机还将更聪明,使用场景智能化,信息服务也将不再是首要的,极有可能成为人体的一部分,是人体机能的升级接口,甚至是基因转录的人体器官。

  


 

 

  2012年的科幻电影《全面回忆》中出现的植入于手掌的手机

  手机作为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从最初的1.1公斤大块头,到现在轻薄、大屏幕的样子,走过了40多年的历史。在未来万物互联的时代,“智慧手机”又将往什么方向演进,有何新的功能?

  近日,青蜜旗下的科幻资讯栏目《科幻内参》发起了一次话题讨论,众多科幻作家、科幻作者及IT互联网人士纷纷做了科幻式的远眺,不少科幻作家和专家认为未来手机将是无形的,功能上未来的手机还将更聪明,使用场景智能化,信息服务也将不再是首要的,极有可能成为人体的一部分,是人体机能的升级接口,甚至是基因转录的人体器官。

  顾名思义,手机就是拿在手里的电话,但未来的手机呢?网易传媒副总编章丰认为,未来的手机,应该不需要拿在手上,而是成为更自然的延伸,比如眼镜、手表等等。

  四川大学科幻协会成员陈润泽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未来可能通过全息投影来提高手机的使用体验,拓展功能,并且通过手机与现实景物的交互会更加方便。中国地质大学科幻协会成员滕野则表示,未来的手机应当不仅限于“手持”,可能会成为一切智能式穿戴设备的统称,就像如今的马路,虽然并不跑马。

  著名科幻作家江波则概括为“手中无机,眼中有机”,他还描述了两个人坐在地铁里使用手机的场景:一个人仿佛在对着空气打键盘,他的眼前有一个大屏幕,然而只有他自己能看见,另一个人,则安然地玩自己的游戏;只要空间够大,两人互不干扰。江波表示,这种情景借助增强现实技术,在不久的将来就有可能实现。

  人机融合还是人体的延伸

  基于更为便捷的交互和使用为出发点,一些科幻作家及爱好者做了更为大胆的想象,他们提出未来手机必将是人机融合,真正无形。

  科幻作家、诺亦腾副总裁陈楸帆就认为未来的手机会摆脱现有手机的形态,甚至植入人体内,成为人工智能系统的终端部分,将超越现有交流信息的功能界限。建筑师、科幻作家王宽也认为人身边的辅助物品,正在慢慢合并成一件更加综合的单品。这个单品越来越小,目前的大小适合手掌,更小的极限则变成芯片植入大脑,与脑电波连接,直接发送接受讯息。

  对于这种未来人机融合的手机,还有一部分科幻作者通过小小说的形式展开了畅想。在科幻作者丁宇飞的故事《就这样了,再见》里,他笔下的手机则是变成了和脊髓神经一样在体内游走的电信号,每个婴儿出生伊始,就会被植入。另一位科幻作者封龙的《切除》里,则通过未来一名手机用户去除植入体内手机的小片断,反映了未来手机的人机融合形态。

  RFID芯片植入,针头会刺穿皮肤有轻微刺痛感  在现实世界,植入芯片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美国西雅图的业余生物黑客Amal Graafstra就已经在自己的皮下植入了RFID (射频识别)芯片,他只要挥挥手就能进入房间、登录电脑、启动摩托。美国奇点大学教授雷蒙德·麦考利在2014年底也做过类似的芯片植入尝试。只不过要实现真正的手机功能或许还有一段路要走。

  无论手机未来是否与人融合,可以肯定的是未来手机更像是人类器官的延伸,这也是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的观点。他认为未来人类将走向人机(人造智能)合一,而手机就是二者最方便的中介。

  前猎豹移动副总裁金磊在自己的微博中也提到:“手机已经是新人类的一个器官,在外观等设计上会越来越趋同。但会在‘看不见’的地方有越来越多的革新,比如越来越强大的无线连接功能,比如越来越丰富的信息采集功能……可能会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人类器官。”

  北京科技大学博士、青年科幻作家周敬之解释说,现在手机的作用已开始不仅是通讯,而是接入高度组织化社会化的人类社会的接口,未来手机很可能是一种植入细胞,植入人体后吸取一定的营养,增殖为一种人体器官。如果手机需要升级,只需要把这个器官的细胞DNA进行更改,由此几天后,该器官便进化为新款,增加新功能等。该器官与人体的通信直接采用神经网络,声音、画面等直接接入大脑。

  新的功能:不仅仅是通信

  从1983年的“大哥大”,到1992年短信功能的出现,从2003年诺基亚1100面世,卖出2.5亿部,成为通信手机的巅峰,到2007年苹果iPhone的推出及2008年安卓手机的问世。手机的功能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的使用习惯也在发生改变。手机从简单的沟通工具,发展为娱乐、购物、社交等信息助手,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下一代手机又将出现怎样新功能?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曹三省表示,如果仍然定义“手机”为人们用手来操作的个人便携装置,未来的“手机”将仍然存在并可能成为一种与通信和信息服务功能不甚相关、但与人的健康、社交和思维关系更为密切的装置。

  他进一步阐述道:智能技术的进步会把今天手机所承载的信息服务功能交由可穿戴设备、植入式设备、虚拟现实和脑波媒体设备实现,而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进化是不可能放弃人的双 手这样重要的感知与操作器官的,因此手部设备仍将存在。他认为,由于通过手部可以感知人的许多生理状态数据,对于健康监测与服务意义重大,通过人的手部动作可以实现很多人际交流功能,以及将人的思维向外界表达的功能,因此未来手机将与健康、社交和思维有关。

  科幻作家萧星寒则憧憬了更为聪明的手机。他认为现在的手机还是不够聪明,缺乏“场景智能化”,未来或许在电影院里,即使通话,屏幕也不会点亮,在驾车时,手机能够自动外放声音,并有安全提示,告诉对方,某某正在驾车。

  “未来的手机将不仅仅是‘生活辅助工具’的角色,有可能会承载人类更多的情感需求。”科幻作家、编剧吴霜这样描绘未来的手机功能。科幻爱好者陈柚子甚至认为,智能手机与人类产生特殊的感情,默默地引导或者干涉人类做决定。

  青年科幻导演乔飞说,未来手机肯定将成为人体机能的升级接口,有了这个接口,人类可以实现的事情具有无比的想象空间,唯一要设定的就是——我们探讨的未来,究竟有多未来。

责任编辑:蔡庆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